跟陌生人說話
“媽媽,今天在56路上我跟兩個老


聊天,她們還夸我懂事!
“媽媽,今天的出租車司機是個崇明人,兒子跟我一樣大!
“媽媽,今天才夏令營第一天我就

了幾個好朋友!薄
也許你會認為我兒子一定是個開朗、外向、百搭的孩子,其實不然,從小他就是一個性格內向、膽小害羞的男孩,嬰兒時看到陌生人會哭不要陌生人抱,幼兒時喜歡躲在家人背后不敢跟小區里不認識的小朋友玩,童年時意愿不在大庭廣眾下表演節目…凡此種種,讓我這個做教師的媽媽很沒面子。
“不要
跟陌生人說話”相信這是現代社會很多家長告誡孩子的一句話?墒俏覅s在培養孩子“
跟陌生人說話”上面花了很多時間。
記得有一次訓練兒子“跟陌生人說話”是帶五歲的他到麥當勞用餐,吃剩下的食物要打包,我指著收銀臺對兒子說:“去問阿姨要個馬夾袋!
“媽媽你去!”
“媽媽要阿姨不一定給,小朋友要阿姨一定會給!
兒子不情愿地走過去,可是那天點餐排隊的人特別多,兒子個小,擠不上,去了兩次都無功而返,他委屈地看著我。
我再次鼓勵他:“沒關系,大人都會讓小孩的,你看看哪個隊伍人少,再去試試!
兒子無奈地又去了,我眼見他排到隊伍里向前挪著,心想還真不錯,這次準成功。
不兒會一子又回來了,他哭喪著臉:“媽媽,阿姨說‘馬夾袋’沒有,只有塑料袋!”
我一聽樂了:“那是阿姨逗你玩呢!‘馬夾袋’就是塑料袋。你再去跟阿姨說就要個塑料袋!”
這次總算成功了,兒子拿了塑料袋興沖沖地跑回座位:“媽媽,阿姨給我兩個塑料袋!”
“真

!阿姨多喜歡你這樣能干的孩子呀!”
看著兒子一臉的得意,我也很高興,膽小的兒子要跨出這一步多不容易!
后來跟兒子在一起,我都變身為弱者,把兒子推到前面,一次次地慫恿他子跟陌生人打交道:兒會一“媽媽‘不認識路、不敢問路’,你去問問路”;兒會一“媽媽不好意思討價還價,你去試試看”;兒會一“這張錢有點舊了,媽媽去付錢怕人家不肯收,你去吧”;兒會一“這個小朋友好眼

啊,去問問他什么幼兒園(學校)的?”;兒會一“電話來了,媽媽不方便,你先接一下哦”…
剛開始兒子總是一遍遍地把要說的話自個兒練上幾遍再上場,后來他會笑話我這個媽媽“膽小、沖不出”漸漸地兒子從一個看到陌生人就害怕、臉紅的小男孩,長成了一個不怯生人的小男子漢,對自己也越來越自信。在逸夫小學連續三年是招生咨詢會的小接待員、校史室的講解員。進入初中參加了大隊委員競選成為大隊文體委員。周六經常到龍華烈士陵園做講解員,看到游客主動介紹。每周

獨自換兩部車去少年宮學習京劇,中午自己找餐飲店解決午飯。節假

經常約好同學一起去打桌球、看電影。他約了同學去逛世博會,不要大人陪;他在網上查好交通路線安排好自己一天的游覽路線參觀海上博物館、城市規劃館、游民人公園。
在與陌生人的交往中,他也不斷成長成

,并懂得了自我保護和適當求助。獨自乘出租車他會招強生、大眾等大公司的車,看司機面相不善,他會拿機手事先撥好110,一路上看好路名,標志物,以防不測。有一次外出掉了機手,他借了路上一位好心人的機手打電話給我,讓我吃驚不小。
跟陌生人說話,讓兒子有好心情上路:陌生的老


預祝他學習取得好成績;陌生的出租車司機預祝他成為京劇演員;陌生的營業員預祝他成為體育明星;陌生的游客預祝他成為優秀的解說員…
跟陌生人說話,鍛煉了兒子的社

能力,培養了他的自信心和進取心,也讓他相信這個世界充

了愛和關懷,也讓他感悟到“陌生人不一定就是壞人,這個世界還是好人多!
m.8XiaNxs.cOm